大理石路面已经退色,只有掉落的广告纸和贴膜碎屑还算新鲜。车轮刚熄火,橡胶的温度还没来得及消退。空气里混杂着热带雨后没多久的潮气和车漆里的溶剂味——这味道,外行大概以为是新车的气息,其实是车辆“换皮”前的最后挣扎。
我把手里那块留存已久、白里透金的掉皮贴膜撕下一块,折起来塞进口袋。那是这台宝马i3的“旧皮”。它曾在阳光下微微闪烁,金得不合时宜,仿佛这车天生就不该低调。但如今,它和车身断裂成明显的两截,像是一场未愈合的伤口。
说起宝马i3这台车,全网似乎都盼着它出丑。键盘侠们对它的定义有十种八种:油改电、后排凸起、保险高、毛病多,仿佛谁开它谁上当。我也不是没想过,你说一台车能让互联网达成共识,不是惊艳就是“公害”。偏偏我这台i3,已经在我手下跑了五万多公里、总计里程已经十五万,除了偶尔被贴膜和脏话“刮蹭”,至今安然。这车身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块掉皮,都像在摇头晃脑告诉我:喷它的人多半没真正养过它。
去年拿到这辆三手i3时,里程表刚过9万公里。说实话,三手车能上道,不是勇气大就是钱包瘦。我一边调侃自己是“有勇无谋的冤大头”,一边摸着方向盘,还是默默把滤芯换了——在5万公里无保养的电车里,这些动作总显得像某种现代迷信。电车到底需不需要保养?无非是看电池还顶不顶事。开到现在,动力没掉,操控还顺,除了那个后排凸起被论坛吐槽得像毒瘤,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我不是出租车司机,后座基本等于仓库,管它凸不起的,舒服才是真章。
说到操控,得承认宝马的底盘调校是真的有一套。哪怕换了动力来源,打方向的感觉、拐弯的顺滑,没失手。加速不像油车那样有爆发,但极度线性、折哪打哪。有时候我都怀疑,网上传的“驾驶感全无”,到底是三年不开车的写手还是键盘下的云体验。如果硬说有什么不爽,大概就是晚上行车灯快报废了,真像独眼龙——和一路被喷的命运一样,都在昏黄里挣扎。
这两天决定去贴新膜,不是虚荣,也不是车模大赛,就是原来的膜真的惨不忍睹。贴膜工艺粗糙得像是用糯米纸裹的糖葫芦,开了几个月四处起皮,遇上太阳热得能当煎蛋锅。加上曾被人刮了两块,那种贴合不上色差,简直像穿着一只鸳鸯鞋办年会。耐下心来选新颜色,色卡摆了一桌,一百种颜色里面总得抓个眼顺的。选色这种事,和选伴侣差不多,选择太多反而陷入选择瘫痪。大数据给的美图有用,路人一句“挺好看的”才算真正的安慰剂。我最终挥手定型,也不觉多么稳妥——开了三手宝马,还能有多少选择恐惧?
留下车等贴膜那一晚,我打车回家,沿路看着后视镜里自己的影子。司机挺健谈,聊了几句发现他坚信电车就是新一代电子垃圾,不过一句“你这车五万多公里不保养,不怕翻车啊?”倒是让我差点笑出声。我心想,大部分人对电车保养成本的理解,和曾经对桑塔纳的信仰差不多——权威性源自“据说”。事实上,电车结构简单,早期的i3虽然电机不大,但较汽油车少了许多易坏部件。油水咱没,机油你留着抹面都可以。到现在,除了换个空调滤芯,另外的“保养”其实更像仪式感。
当然,保险贵是不争的事实。i3车主群里老有人发保险单,哭诉每年多花几百块,仿佛多活几年都不如砸钱闹心。我也想过,是不是“网喷”得太厉害,保险都带上风险溢价了。要是再被刮蹭两次,能不能申请心理安抚险不得而知。不过冷静想来,保险公司最怕的不就是不可测的变量?三手宝马,开得飞起,贴膜还成新宠,听起来确实不是标准客户画像。
贴膜那天,等两天之后去取车,师傅递过钥匙,神情里看不出对宝马的喜恶,只是淡淡一句:“其实,车子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这话不新鲜,倒像是贴膜界版的“人间清醒”。我绕车转了一圈,新膜下车身线条亮了一圈,像给旧电影上了色。贴膜的小伙子还不忘插科打诨:“这么多色卡选,最后是不是还不如随机?”我笑着自嘲,“不是有钱,是懒得折腾。”
回家路上,车厢密闭,窗外的都市喧嚣和车里复活的电机嗡鸣交错,真有那么一刻,觉得这场“全网喷”的剧本多半写给围观者看的。自己每一天的驾驶体验、每一段夜晚车灯亮着的流浪、每一道划痕到最后贴新膜的冲动,都是真实和自得其乐。旁人不喜欢、网络骂得再响,都不如方向盘里自己的“舒服”更有说服力。什么叫买对?或许就是不后悔,能坦然跟自己说敢一口气再开5万公里。
当然,要说宝马i3绝无缺点,那基本是幻觉。三手电车充电焦虑、保险溢价、后排无奈,仍然是这车的“原罪”。可到底买车是为自己过日子,还是为大众KPI?终究还是个开放题。假如你要买一辆被群嘲的网红车,你会在意别人的“共识”,还是你自己的感受?
证据在此,判断权就留给你们吧。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按天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