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黄 昱
当全球经济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时,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 2025)的各项数据依旧强劲:总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超4000家海外企业参展,覆盖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并将首发461项新产品、新技术和服务。
不断创纪录的数字背后,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发生。
延续了八年的进博会,已不再只是个对接平台。2025年的进博会,标志着一个转变,它要成为一个积极的市场塑造机制。它不再仅仅反映现有的全球贸易和消费趋势,而是要通过精心的战略策展和新平台的引入,主动定义和引导未来的市场方向。
这也标志着进博会功能的一次深刻进化——它正在从一个传统的交易展台,演变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和新机遇的赋能者。一场围绕“发掘新机遇”与“便利贸易融通”的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科技支柱2025年进博会的科技展区,是一场大秀。科技如何从研发走向商用,走入寻常百姓家,是这个展区的侧重点。
官方聚光灯下的两大“前沿产业”——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则是具体的体现。
智能出行专区里,包括沃兰特、VERTAXI(御风未来)和天翎科在内的企业,将自家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带到了进博会上。立邦也全球首发“立邦低空飞行全域涂装解决方案”,为低空经济场景应用落地提供具体方案。
近年来,中国对场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强化,从各部委到地方,也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产品只是一环,真正的瓶颈在于监管批准、航线划设和资本注入。VERTAXI们利用进博会这一高规格、高公信力的平台,是在向全球投资者、供应链伙伴(如电池、航电系统),集体展示其商业化准备就绪。
进博会正在被用作一个高势能的产业启动平台,其目的,是利用这个窗口加速整个低空经济领域的监管批准和资本注入。它要启动的,是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而不只是一笔笔订单。
在智能产业及信息技术展区的人工智能专区,焦点明确指向了“具身机器人”(Embodied Robots)。海克斯康将人形机器人AEON的工业应用场景全球首发;法国云帆智控带来具备双臂协同 30 公斤负载能力的电力具身智能机器人;加拿大可立克魔也全球首发了面向 “银发族” 的家庭陪伴机器人;具身机器人更是作为“AI志愿者”也参与到进博会中,为参会者现场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这背后,是行业对“全场景”应用的共同预期。2025年AI的焦点,正是AI与物理形态深度融合,使其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执行任务。
这并非空穴来风。一份2025年的行业报告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在2024年至2029年间以45.5%的复合年增长率爆发式增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2.5亿美元。这惊人的增长率,所对应的正是其在工业制造、服务、物流乃至更广泛领域推动行业转型的巨大潜力。
除了前沿技术,一批高度专业化、高资本投入的技术也在本届进博会亮相。
“八朝元老”西门子医疗带来了其ARTIS icono ceiling with Xpand系统的“亚洲首秀”,这是一个用于心血管和肿瘤治疗的“亚毫米级”精准介入系统。德国肖特集团(SCHOTT AG)则展示了用于微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天然石英玻璃,这是肖特在将该材料正式融入公司的特种材料矩阵后,首次在中国市场公开展示。
这些都不是消费品。它们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高附加值的工业基础设施组件。
在传统技术会议上,西门子只能接触到同行;而在进博会上进行“亚洲首秀”,其战略目标清晰地指向了中国的监管机构和国家级采购决策者。
西门子和肖特们,正在利用这个平台,展示其技术与“健康中国”、“产业升级”等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度一致性。
消费再造如果说科技馆定义了未来投什么,那么消费馆则定义了当下卖什么和未来怎么卖。
2025年消费品展区的核心变化,是“策展式”经济的兴起和渠道的制度化。
本届进博会最显著的战略动向,是首次引入了一系列全新的主题展区: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体育经济等。
这标志着一个根本转变:从传统的产品类别(如服装、电子)转向基于生活方式生态系统的细分。进博会不再是简单地展示已有的产品,它在主动“策展”,为全球品牌划定新的增长赛道。
进博会正希望为全球品牌创造市场,而非仅仅反映需求。
“银发经济”尤为经典,它清晰地展示了进博会如何塑造一个市场。在同期的虹桥论坛上,不仅有“银发经济”分论坛,更计划发布两份关键的2025年行业报告——《2025年中国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指数》和《2025年中国老龄科技发展报告》。
这一系列动作,清晰地展现了进博会的市场塑造功能。它在为全球进口商(如康复机器人、智能护理技术公司)提供一份官方背书的“市场路线图”。
第八届进博会首次设立了“跨境电商优选平台”和“跨境电商服务区”。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国银行202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交易结算量同比增长42.10%的强劲数据支持。
这是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制度化。以往,展商在展会后需要自行寻找电商渠道;2025年的进博会将电商平台直接整合到展会现场,天猫国际、唯品会和抖音电商全球购等头部平台现场提供从入驻、营销到物流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展品变商品的无缝衔接。
2025年,“在中国,为中国”的模式已经从口号深化为现实。以欧莱雅和路易达孚为例,其首发产品已是本土研发或本土合作的产物。
欧莱雅(L'Oréal)全球首发的院线级防脱护理设备,是由欧莱雅中国与两家中国本土企业(其中一家结缘于进博会)共同研发的。
路易达孚(LDC)全球首发的动物营养新品,是在其上海研发中心本土开发,并利用其在中国的加工能力进行工业化生产的。
这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去“西方研发,中国销售”的进口模式,正在被“在中国联合研发,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模式所取代。跨国公司正利用进博会作为平台,推出其本土研发和本土合作的成果。2025年及以后,研发的本地化,已成为与市场营销本地化同等重要的“新门槛”。
超越贸易2025年进博会最大的行业变革,是市场准入的制度化。
无论是首次设立的“跨境电商服务区”,还是为最不发达国家设立产品专区,都标志着进博会已从一个被动的B2B撮合市场,进化为一个主动的、基于规则的平台。
非洲企业参展数量激增80%,“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增长23.1%,这些数据背后,并非偶然的有机增长,而是新设立的专区和零关税政策干预的直接结果。进博会正在主动设计和引导贸易流,从传统贸易平台,扩展为连接全球的关键贸易枢纽。
2025年,旗舰报告《世界开放报告2025》(World Openness Report 2025)进行了全面升级。其关键在于,它首次邀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领衔撰写专门章节,并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专业团队与中国专家共同撰写另一章节。
如果说进博会的展厅展示的是全球贸易的实践,那么虹桥论坛发布的报告,则是在主动为全球开放贡献理论思考与数据支持。通过引入诺贝尔奖和联合国的权威视角,组织者正努力将这份报告发展为全球开放的“灯塔”和“晴雨表”之一。
进博会正在形成一个强大的闭环:在展厅内,它创造和加速新市场;在机制上,它利用电商区等来便利和引导贸易流;此外,它还利用《世界开放报告》和《老龄科技报告》等,来量化、定义和解释这些新机遇。
它不再仅仅是“中国开放的窗口”。其目的,不再局限于促进商品的流动,更是希望为全球贸易开放贡献新的视角,并丰富相关的话语体系。
2025年的进博会已经证明,它不再只是一个交易平台。它是一个市场创造者,一个产业加速器,一个渠道整合者,以及最终,一个全球开放合作的推动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按天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