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个日益庞大却被长期忽视的群体——他们为了支持子女的家庭与事业,离开家乡,成为大城市的“老漂”。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却在城市的喧嚣中近乎“隐形”。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银发摆渡人》正式面世。这是国内首部以“老漂族”为主题的非虚构学术作品,将目光投向了这群默默付出的银发摆渡人。今日重阳节,我们也来深入探讨一下“老漂族”。

《银发摆渡人》
“老漂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代际合力”机制的关键一环
“老漂”,指的是那些从外地来到子女所在城市,帮助照料孙辈、承担家务的老人。他们是无数青年家庭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却在公共讨论中长期失语。
当“城市漂泊者”的叙事大多聚焦于年轻人时,《银发摆渡人》将聚光灯转向了“老漂族”这一庞大却鲜被倾听的群体,还原他们的情感世界、家庭矛盾与身份调适。
书中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尝试回答: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序言中指出,老漂族并非城市化的“苦情者”,而是社会过程的见证者、助推者与中流砥柱。他们以一代人的努力,帮助两代人在城市扎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代际合力”机制的关键一环。
他特别提到,来自农村的“老漂”面临更大的文化适应挑战。他们不仅要放弃熟悉的乡土生活,还要在晚年经历“再社会化”,接受子女的文化反哺,其心理震荡与社会位次的转变,极具社会学深意。
本书作者陈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他的研究动机源于切身经历。在创作手记中,他写道:“看着老漂妈妈每日辛劳,帮我带孩子、做家务,我深感父辈支持对青年家庭的关键作用。”从一篇随笔《我的妈妈是老漂》到一部系统的研究专著,陈辉完成了一次从个人体验到普遍关怀的学术跨越。他强调,书中的感慨与认识,“并不完全属于我个人,而是融合了许多被访者的心声”。
洞察:当“中年叛逆”遇上“老漂家庭”
书中揭示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老漂家庭的矛盾并非总是婆媳问题,有时更核心的是母子矛盾,而这可能与“中年叛逆”心理有关。何为“中年叛逆”?是指中年子女在长期受父母控制后,为争取小家庭自主权而产生的心理反抗。它并非青春期的专利,也可能延迟至成家后爆发。
书中的访谈对象之一、广东佛山的闻先生从小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成长。母亲来佛山帮他带孩子后,仍试图主导一切——从家庭安排到孙子生病该如何用药。已成家立业的闻先生,内心渴望挣脱,却缺乏勇气,陷入巨大苦恼。这类矛盾,本质上是原生家庭权力结构在新时代的延续与碰撞。陕西西安的董女士也说,她家中最突出的矛盾不是婆媳关系,而是老公和婆婆的母子关系。这对母子经常因为小事而争吵,母亲想让儿子按自己的意思来,但是儿子却不听母亲的, 坚持让母亲听从自己。例如,母亲急着回老家,就想中午直接走。儿子希望母亲吃完午饭再走,母亲却坚持要走。儿子说已经做好饭了,就应该吃。母亲认为自己不饿,坚持不吃。
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 董女士老公和其母亲的矛盾,可以从男性中年叛逆期的角度解读。因为求学和就业经历,一些年轻人和父母共处时间大幅减少,亲子相处模式中矛盾机会减少,叛逆期问题被搁置了。青少年阶段未解决的叛逆期问题,可能会延迟到子女成家之后, 在老漂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亲子矛盾、婆媳矛盾和夫妻矛盾,三者相互关联和影响,共同展现着老漂家庭生活中多重角色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陈辉写道。
为自己,也为家人松绑,学会经营更宽松、包容的家庭关系
腾讯研究院窦淼磊女士在为该书写的推荐语中说:“作为生活在北京的职业女性,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特别需要老漂父母的支持,才能在要工作、要顾家、要发展这个人生三角中奔走。《银发摆渡人》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视角。它不煽情,却精准地点出了家庭结构中的张力:年轻父母的养育焦虑,长辈的情感失语,以及两代人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拉扯。它也发出了温柔的提醒:请放下对‘科学育儿’、‘密集型养育’的执念和追求,为自己,也为家人松绑,学会经营更宽松、包容的家庭关系,让每个人都更舒适、更满足。”
《银发摆渡人》不仅是一部填补研究空白的学术作品,更是一面映照千万中国家庭现实的镜子。它让我们看见“老漂族”,理解“老漂族”,并在这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重新思考代际之间的爱与边界、牺牲与自主。
(图片由出版社供图)
按天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