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女士带着 9 岁的琳琳(化名)找我院的张新岗主任咨询。
王女士说,刚开学没多久,老师就反映琳琳坐不住、上课小动作多,还脾气急;写作业很快但字迹潦草、错得也多,老师还委婉提了一嘴,担心孩子可能是多动症。
张主任仔细问了情况,又结合测评量表,发现琳琳确实有多动症的表现,但更主要的问题其实是焦虑。
原来琳琳心思细、比较敏感,开学后换了新班主任,这位老师对学生要求高。琳琳总怕老师不喜欢自己,也怕被老师抓到错处,心里越来越焦虑,做事就变得急急忙忙,可越急越容易出错。
其实多动症和焦虑症,很多表现很像,要区分开并不容易。要是判断错了,很可能会耽误孩子干预的黄金时间。
今天,我们就结合这个门诊案例,帮大家把 ADHD(多动症)和焦虑症的核心区别理清楚。
想区分多动症和焦虑症,别只看表面症状,关键要搞懂 “症状为啥会出现”。家长可以从这 5 个细节观察,帮孩子找准问题:
看症状
展开剩余83%多动症孩子
没明确压力也爱 “找事”。比如上课突然钻到桌子下、排队时推小朋友,这些行为没什么 “导火索”,更像是大脑 “闲不住”,得靠动作或新鲜刺激打发 “无聊”。
焦虑孩子
一有压力就容易 “爆发”。比如怕算错题被老师说、怕做不好被同学嫌弃,这些行为的 “触发点” 都藏在孩子的担心里 —— 身体因为 “要应对危险” 的本能反应,变得特别紧张。
看情绪
多动症孩子
情绪多是 “烦躁失控”。比如坐 10 分钟就摔铅笔、游戏输了就砸桌子,这是因为 “当下做不到” 产生挫败感,才忍不住发脾气。
焦虑孩子
情绪更偏向 “恐惧不安”。比如上学前反复问 “我上课走神,老师会不会骂我?”,这是对 “未来可能发生的坏事儿” 想太多,怕失去认可、怕被否定,才满是恐惧。
图片来源即梦AI
看注意力
多动症孩子
注意力 “抓不住重点”。比如家长跟她说话,她看着像在听,心思早飘到游戏上了。大脑的 “注意力过滤器” 不管用,没法分辨哪些信息重要,啥都想关注,结果啥都没记住。
焦虑孩子
注意力 “陷在担心里”。比如脑子里总循环 “万一我做不好咋办”,大脑被负面念头占满,注意力只能反复纠结在担忧上,像被绳子捆住一样挪不开。
看身体状态
多动症孩子
身体总想着 “放能量”。比如坐不住、老踢椅子,跑步非要冲在最前面停不下来。这是因为大脑里多巴胺不够,得靠 “动起来” 刺激分泌快乐激素,身体本能就爱 “找事儿做”。
图片来源豆包AI
焦虑孩子
身体总处于 “紧张防御” 状态。仔细看会发现,孩子可能老绞衣角、说话声音发颤 —— 这是 “应对危险” 的本能被激活,身体进入 “备战模式”,肌肉紧绷、心跳变快,连呼吸都又浅又急。
看啥办法管用
多动症孩子
“动起来”可帮多动症孩子释放能量,比如先跳绳10分钟再写作业能更专注、上课捏减压玩具减少走神、用“番茄钟”拆任务提升效率,这些通过规律安排和身体活动,能弥补其大脑调节能力的不足。
焦虑孩子
“给安全感” 可帮焦虑孩子缓解压力,比如陪列 “担心清单” 拆解问题、允许带喜欢的玩偶上学、家长说 “尽力就好”,这些通过解决担忧和接纳情绪,能降低孩子心理 “警报器” 的敏感度。
图片来源包图网
门诊中,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孩子两种表现都有,怎么办?”
其实,多动症和焦虑症可能共存,比如多动症孩子因长期被批评,可能继发焦虑;焦虑孩子因注意力被担忧占据,可能表现出类似多动症的症状。
这时候,最忌讳的是家长盲目判断,而是要把孩子的行为记录下来,帮助医生判断。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可以尝试以下办法:
准备一个行为日记本,连续记录1-2周孩子的以下信息:
时间:几点发生了什么(比如“周一19:00,写数学作业时突然摔笔”);
场景:当时在做什么?有没有压力(比如“老师说明天要交手工课作业”);
行为细节:具体动作/语言(比如“喊‘这题太难了!我不做了!’”);
情绪线索:孩子当时的表情、语气(比如“眼睛发红,声音发抖”);
干预结果:家长怎么处理的?孩子反应如何(比如“安慰后平静了10分钟,又继续哭”)。
把这些记录带给儿科医生或儿童心理医生,他们能结合专业评估量表,更精准地判断是多动症、焦虑症,还是两者共存,从而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
图片来源《小别离》
区分多动症和焦虑症,不是为了责怪孩子,而是为了精准帮助。
如果暂时无法判断,也请记住:早干预比纠结标签更重要。
无论是多动症的行为训练,还是焦虑的情绪疏导,只要家长愿意耐心陪伴、科学引导,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发布于:山西省按天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